首先,控制围产牛BCS的合理性是降低产后酮病发病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图1所示,随着产犊时体况的增加,产后KET<1.2的牛群占比显著减少,而KET>1.2的牛群占比则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图2 干奶时泌乳天数对产后酮病发病的影响
图4 不同干奶天数对酮病发病的影响
第五,不同类型的围产日粮同样会影响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如表2,与低能日粮(NEL=1.52McaL/kg)相比,应用高能日粮的牧场1、牧场2、牧场3和牧场4的(NEL=1.63McaL/kg)酮病发病率均显著下降,同时各牧场均能够提高产后的初乳量(如表3)。但值得注意的是,产前高能日粮对于牧场体况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如牧场5和牧场6的产前体况过肥,应用高能日粮会不利于酮病控制(如表4)。
其二,减少不必要的产后护理环节,提高产前产后的DMI,同时为降低产后奶量迅速上升导致的体况过度下降风险,尽可能早的过度高产日粮(新产日粮平均使用天数应小于15天,最短7~8天即可转高产)。但对于直接饲喂高产日粮的牧场,需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营养素差距,如差距过大(Starch>8%),可在高产日粮的基础上增加0.5~1kg进口苜蓿。
其三,提高繁育水平,降低空怀天数,控制干奶时泌乳天数不超过350天,同时注意牛群中异常干奶牛的分布,维持实际干奶天数在56~60天为最佳。
其四,对于体况控制合理的牧场(BCS不超过3.5分),可使用高能日粮缓解产后酮病和提高初乳量。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使用高能日粮的同时,对于围产方案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即控制经产围产的平均天数为18天,头胎围产天数平均21天,转群频次为2次/周。另外,转围产时的妊娠天数设置应该随正产牛群(妊娠天数在265天以上的牛群)的实际天数做动态调整。除此之外,与大量使用秸秆等粗饲料的低能日粮相比,使用高能日粮需要特别注意日粮颗粒度的制作效果(主要指在保证阴离子盐混合均匀度与粗饲料颗粒度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和反刍活动(人为跟踪或SCR监控)跟踪,避免影响奶牛的瘤胃健康。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干奶牛采食量的控制,避免干奶牛采食过多导致能量摄入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