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又称为叶绿醌或抗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为2-甲基-1,4-萘醌及其衍生物,有维生素K1、K2、K3、K4等几种形式。K1、K2是天然存在的,为脂溶性黄色油状化合物。维生素K1是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2主要为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具有水溶性。维生素K1、K2、K3都是形成活性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Ⅹ所必需的,缺乏维生素K可发生凝血障碍,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和出血病症。
VK有“止血功臣”之称。它不但是凝血酶元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内凝血酶元的合成。如果缺乏,将导致血中的凝血酶元含量降低,出血凝固时间延长,还会出现皮下肌肉和胃肠道常有出血现象。
维生素K缺乏症很少见于成年鸡,有时见于雏鸡和低龄青年鸡,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因素有:
1.饲料中供给维生素K的量不足。按NRC标准,鸡在各生理阶段都是0.5mg/kg;火鸡和鹌鹑在0~8周龄及种用期为1.0mg/kg,8周龄后为0.8mg/kg;鸭、鹅与鸡的相同。家禽的肠道虽然能合成少量的维生素K,但远远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尤其当生产性能提高其需要量也要增加,以及刚孵出来的雏鸡,凝血酶原比成年鸡低40%多,皆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症。
2.饲料中的拮抗物质。现代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中,维生素K的供给常用K3,K3系人工合成,是一种结构简单的甲萘醌,生物学效价比自然界存在的K2高3.3倍,主要和这种水溶性化合物的吸收率高有关。在常温时稳定,日光中暴露易破坏。尤其当混合饲料中含有与维生素K化学结构相似的双香豆素,通过酶的竞争性抑制,妨碍维生素K的利用。如木樨中毒,某些霉变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则能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
3.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的影响。由于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磺胺类或抗球虫药,抑制肠道微生物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
4.肠道和肝脏等病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家禽患有球虫病、腹泻、肝脏疾病等,使肠壁吸收障碍,或胆汁缺乏使脂类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均可降低家禽对维生素K的绝对摄入量。